讓政務新媒體更便民實用
□ 溫 婉
6月27日《南國早報》報道,《南寧市政務新媒體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已于近日印發實施,為政務新媒體設定了“底線”。《實施細則》明確,除節假日外,政務新媒體原則上每兩周至少有一條原創,不得強制下載轉發點贊。一個單位原則上在同一平臺只開設一個政務新媒體賬號。對在同一平臺開設多個賬號的,應清理整合。對在不同平臺功能相近、用戶關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應及時清理,確屬無力維護的,應關停注銷。
政務新媒體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渠道,也是大眾了解政策、快捷辦事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紛紛開通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政務新媒體,發布部門資訊和便民信息等。不可否認,有一些政務新媒體的確很便民實用,甚至讓“一次都不用跑就把事情辦好”成為現實。這也是政務新媒體的正確打開方式。
可是,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政務新媒體的槽點也不少。有的政務新媒體賬戶開通之后,因后期運營維護跟不上、內容更新不及時,成了“僵尸賬號”;有的則是一些功能不可用,對群眾的投訴、咨詢等回復敷衍了事,甚至從不回復;更為嚴重的是,因疏于管理,導致一些單位的政務新媒體賬號出現被盜、泄密等安全事故。“官微賣鞋”“官微發布不正當言論”等事件令人記憶猶新,這不僅影響相關單位的形象和公信力,也可能會損害群眾“粉絲”的正當利益。
在現實中,有的單位會開通一個或者多個官方微博、微信賬號,讓公眾難辨主次。也因為維護官方賬號的人力跟不上,質量沒有保障,這類政務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同質化比較嚴重,也就是說,開通多個賬號的實際意義其實并不大。多而泛,不如少而精。其實,與其分散精力經營多個存在感并不強的賬號,還不如集中力量做優做強主賬號。
正如《實施細則》中明確的,對在不同平臺功能相近、用戶關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應及時清理,確屬無力維護的應關停注銷。這實際上是在減負,減少相關部門維護那些不必要的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負擔,也是減少群眾接收同質化信息的負擔。可謂是雙贏之舉。
政務新媒體既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重要渠道,溝通渠道必須保持通暢。也就是說,政務新媒體要完善留言評論、咨詢投訴等互動交流功能,要通過網絡傾聽群眾的心聲。
政務新媒體不同于一般的自媒體,要在保證發布的信息的權威性同時,盡可能完善服務群眾的功能。換句話說,政務新媒體要實現“吸粉”無數,還是要在便民性和實用性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