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兄弟當上了國旗升旗手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映武 張海旭 蒙俊蓉 黃艷芳 通訊員 韋世仙
1月15日早上,濃霧散去,暖洋洋的陽光灑照在十萬大山。
在上思縣那琴鄉逢通教學點,與太陽一同升起的還有鮮艷的五星紅旗。升旗臺上,只見兩名穿著橘黃羽絨背心的少年,一左一右,一個拉繩,一個送旗。在嘹亮的國歌聲中,國旗冉冉升起。
“盡管他們升旗動作還有些僵硬,配合算不上協調,但能達到現在這個水平,非常不錯了!”那琴鄉中心小學支部書記韋電華解釋,“這對升旗手是一對孿生兄弟,天生智力缺陷,他們每接受一件新鮮事物,相比正常人,不知道要難多少倍!”
這對孿生兄弟2004年出生,哥哥叫阿中(化名),弟弟叫阿華(化名),2011年入學,在原逢通小學就讀。2017年秋季學期,逢通小學撤校設點。最后,只有原逢通小學的原校長梁志雄和阿中、阿華以及另一名叫阿紅(化名)的智障學生留了下來。
梁志雄當校長時,就很了解這3個學生的情況,為了讓他們能完成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照顧,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主動申請留在大山里的逢通教學點,繼續教育他們。既當老師又當“保姆”的梁志雄,終日與這3個學生為伴,教他們識字、練書法、算數、打籃球、打乒乓球。
時間一長,梁志雄總感覺學生的課程里缺點什么。“逢通小學未撤的時候,學校堅持開展升國旗活動,儀式感很強。在撤校設點后,再也沒有開展過升國旗活動了。”梁志雄看著高高的旗桿和貼著紅色瓷磚的升旗臺,暗下決心,再難也要培養出兩名升旗手來,再難也要重新開展升國旗這項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阿中、阿華兄弟有著身高和年齡上的優勢,成了梁志雄培養升旗手的首選對象。
梁志雄要把兩名智障孿生兄弟培養成國旗升旗手的消息不脛而走,關心他的同行打電話勸說:“培養正常的學生當旗手都是一件很難的事,何況是這3個學生……能保住3個學生平安無事就不錯了!”還有朋友勸他,別沒事找事,自找苦吃。總之,對這件事看好的人寥寥無幾。
困難顯而易見,但梁志雄依然執著前行。為了增強阿中、阿華的樂感,他找來一對簡易的小音箱,接上筆記本電腦,一遍一遍地給他們播放《義勇軍進行曲》。為了更好地增強他們的節奏感,梁志雄又手把手地教他們打拍子。為了讓阿中、阿華對升國旗有直觀的印象,梁志雄拿出自己的手機,每天不厭其煩地給他倆播放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升國旗的視頻。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阿中、阿華樂感明顯增強,對升國旗的基本步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便是升旗臺上的實操訓練了。起初,請兄弟倆登上升旗臺,真是比趕鴨子上架還難。好在梁志雄從不氣餒,一回不行,再來一回,直到合格為止。
最難的還是升旗時各方面的配合問題。“升旗時,要么是國旗的升速與國歌的播放進度配合不到一起,要么就是兄弟倆之間的拉繩、送旗配合不到一起。訓練時,小孩的手磨起了泡,我的嗓子也喊啞了!”回想實操訓練初期的苦,梁志雄感嘆不已,“為了盡量把每個動作做得規范一些,有時一個動作一天就要重復訓練100多遍!”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3年多的艱苦訓練,阿中、阿華終于成為了國旗升旗手,在只有4名師生的逢通教學點,久違的升國旗活動又重新被列入師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修”課。
愛國主義教育需要潛移默化,更需要從教材和開展活動入手。梁志雄舉例說,澳門等地區向來重視在教材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重視開展各項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澳門同胞愛國愛澳,擁護“一國兩制”,所以澳門社會就繁榮穩定。
梁志雄很少走出大山,但他對愛國主義教育卻有著深刻的體會。他說:“不能因為大山里的教學點人少,就忽略了升國旗活動。更不能因為學生有智力障礙,就忽視了升國旗這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梁志雄與學生正在舉行升旗儀式。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映武 蒙俊蓉 黃艷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