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 郭 琰
1月12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午后,筆者走進港口區企沙鎮山新村,看到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村道互相交錯,道路兩旁新栽的綠植迎風搖擺,像是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沿著主干道進村,隨處可見的竹籬笆墻、參天的古樹、色彩鮮艷的墻體彩繪、古色古香的民宿……一切都相映成趣。
“趕上這幾年政策好啊,生活好太多了,就是習慣了,閑不住啊。” 村民蘇貴棠從蝦塘回來就忙著打掃、喂雞,一點兒也閑不下來。
他的新房子就建在原來的舊瓦房旁邊,36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寬敞明亮,客廳里放著70寸的液晶電視,各種家電一應俱全。幾年前,他還是個沒錢供兩個孩子讀書的貧困戶。得益于扶貧政策及時到位,他先后獲得了10萬元的小額信貸,不僅能夠繼續供兩個孩子讀書,又能繼續發展產業,勤勞肯干的蘇貴棠擴大蝦塘養殖規模。短短幾年時間,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兩個孩子也分別考上了研究生,實現了穩定就業。現在,一家四口年收入達30萬元,成功走上了致富之路。
蘇貴棠的脫貧致富之路正是山新村整村實現脫貧摘帽,走向鄉村振興之路的縮影。
“現在路都修好了,我們開車進出村可方便了,來回港口比以前快多了。”開著小車準備進城的小陳樂呵呵地說。
昔日的山新村,到處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而現在,山新村95%以上的通村道路已實現硬化,村主干道路面鋪上了瀝青。
“以前,村里的環境衛生可以說是‘臟亂差’,廁所都是露天搭建的,整天聞到臭味,再加上村民隨意亂丟垃圾,導致村里衛生狀況非常糟糕。”山新村駐村第一書記管國士說起這些情景還眉頭微皺。
經過駐村工作隊走訪調查,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村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家家戶戶也都用上了衛生廁所,大家也自覺把垃圾丟到指定位置。村里把原來的露天廁所建成了山新村第一個廣場——同心廣場,之后又陸續建成了民心廣場和初心廣場,還修建了太陽能路燈和旅游公廁。從此,村民空閑時都喜歡到廣場散步、跳廣場舞……
山新村結合村情,利用政策和臨海優勢,采用“黨建+公司+合作社+農戶+旅游”模式,發展濱海特色旅游,引進龍頭企業,積極打造“濱海田園”主題民宿,實現了村集體、村民和企業三方共贏。三年來,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累計超過60萬元。
目前,山新村又一公園“聚心園”啟動建設,建成后,村民和游客將又多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再窮也要供孩子讀書。真要感謝黨的好政策,給我貸款,才能供兒子讀那么多書,現在大兒子一個月收入有兩萬多元呢。”蘇貴棠說。
前段時間,村里拓寬了通往山新小學的路,裝上了太陽能路燈,照亮了孩子們求學的道路。同時這條路直通海邊,也方便了游客駕車前往海邊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