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腳下的“燈”真亮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新華 通訊員 廖開軍
雖已是數九寒天,但南山腳下的防城區強基照明電器廠生產車間內并不冷。歲末年初,位于防城區那梭鎮平木村的這家看起來并不大也不起眼的企業,接到的訂單卻不少。生產車間里,10多名員工正有條不紊地作業。
張基強站在生產線的邊上,時不時會檢查生產出來的產品情況。他是電器廠的負責人,也是創辦者,專注于研發、生產、銷售照明電器20多年。
張基強曾在珠三角多家有名的燈飾生產企業摸爬滾打了10多年,2011年底他毅然返鄉開辦電器廠。從一個燈泡都賣不出去,到如今的項目年產值近千萬元,創業10年時間,他在一波又一波商業浪潮的沖擊中勇敢前進。他說,他是被這個時代趕著往前走的,經歷了無數次的風雨,才迎來了小小的曙光。
首次創業失敗
上世紀90年代,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神州大地蕩起滾滾春潮。
1997年,張基強背上行囊,踏上離鄉路,加入了前往廣東打工的巨大浪潮之中。兩年后,他進入了珠海市一家電器廠務工,后輾轉至被譽為世界燈飾之都的中山市古鎮鎮,在一家有名的電器廠當工人。
剛到古鎮鎮時,張基強在工廠里從做燈具絲印起步。因為做事效率高又有想法和干勁,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產力”理念的助推下,不到一個月他就被提拔為兩個車間的主管。
“當了車間主管后,就意味著有了更多學習進步的機會。”張基強說。那時工廠里有一位研發技術的老師傅(高級工程師),平時不怎么和人交流,也不輕易帶徒弟。在生活上,張基強時不時主動幫助老師傅解決一些問題,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兩人相互接觸的時間也慢慢多了起來。
有一天,老師傅對張基強說:“看你也是做事能吃苦、靠得住的人,以后就跟著我學點東西,對你以后有用。”就這樣,張基強當上了學徒,跟著老師傅從最基礎的知識、技術學起,一學就是4年,掌握了電路設計的基本原理并可以自主實踐。
2006年,張基強辭職,和朋友在中山市小欖鎮創辦了一家燈飾廠,主要生產節能燈具,出口印尼、印度、泰國、南非等國家。兩年后,由于經驗不足、資源匱乏,張基強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欠下債款10多萬元。
古鎮鎮的老東家知道他的情況后看不下去,對張基強說:“你還是回來吧,我新開了一家工廠,你來當廠長。”
或許是首次創業失敗讓張基強心有不甘,2011年他辭去廠長職務,把創業欠下的債款還清,決定返鄉創業。“我就是想再嘗試一下,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干出點成績來。”張基強說。
代理商上門買燈
2012年初,已回到平木村的張基強著手籌備防城區強基照明電器廠,主要生產節能燈。他用在廣東打拼來的積蓄,租地、采購設備、建生產線、招工,以背水一戰的心態去證明自己。
張基強返鄉創業得到了當時的工商管理部門和稅務部門的關注和扶持,并獲得了3萬元的微型企業創業補助金,順利注冊商標,還享受到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讓剛剛起步的企業有了更多活水。
2012年11月,第一批兩萬多只節能燈出產。張基強開著面包車拉著節能燈到防城區扶隆鎮銷售,結果一只燈泡都沒有賣出去,這如同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那天晚上,為了節省開支,他在車里過了一夜。第二天,他繼續轉戰防城區峒中鎮、那良鎮等地,銷售額依然為零。
“那時心里確實很失落,他們都不相信本地能生產出節能燈,更不相信能生產出質量好的節能燈。”張基強說。那兩天他思考了很多,為了打開銷路,讓人知道本地也能生產出好的節能燈,他決定將產品免費送給臨街的商鋪使用,一間商鋪送兩只。果然,一個多月后,強基照明節能燈收獲了良好口碑。2013年1月,有商鋪找張基強購買產品,這讓他看到了希望。當時的工商管理部門在“3·15”活動上還專門提供展位給張基強,用來宣傳他的產品。從2013年底開始,欽州、賀州、南寧、崇左等區內城市的電器代理商陸續上門商談代理事宜。2014年,防城區強基照明電器廠節能燈產量達30多萬只,產值200多萬元。
商業浪潮突圍路
新的時代,就會有新的事物和新的挑戰,當然也有更多新的機遇。
張基強并沒有嘗到節能燈的甜頭多久。2015年初,LED節能燈開始出現,已在電器行業打拼了多年的他隱約感覺到一種緊迫感。那年,他重返古鎮鎮,學習LED節能燈的生產技術,每月往返兩次,整整堅持了一年。
“2015年底,LED節能燈迅速搶占了大部分市場,相對而言的傳統節能燈就像遇到一個陡坡,急轉直下,我當時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顛覆感。”張基強說。
想要突圍,就必須轉型。這是擺在張基強創業之路前面的唯一選擇。2016年,他完成了設備、LED節能燈生產線的更換以及員工的培訓,順利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當年,LED節能燈產量達60多萬只,產值400多萬元。
張基強說,他像是被時代的商業浪潮裹挾著前行,甚至感到要被淹沒其中。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線上購物方式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讓張基強明顯感覺到生產銷售LED節能燈產品的實體企業也受到沖擊的時候是在2017年,LED節能燈銷量明顯下降。他又選擇產業轉型升級,加建LED節能路燈燈具生產線,尋求突圍。
“自身有專業的技術和人員,轉型生產路燈燈具就相對得心應手些。”張基強說,2017年完成產業轉型后他們接到的第一批訂單價值6萬元,后來因為完成出色,同一業主又追加了價值20萬元的訂單。
2019年,張基強再次將產業鏈延伸,形成了集生產、安裝、維修為一體的經營體系,組建了有50多人的專業技術施工隊。2020年9月,張基強接到一個8000多桿路燈的訂單,創下了該廠接到訂單的新高;同年12月中旬,他又接到了一個800多桿路燈的訂單。
“現在想,如果再讓我回到起點,很可能不會再走這條路,可是如果當時不走,又心有不甘,就像登南山一樣,雖然上山的路很陡很曲折,但是只有咬牙堅持,再努力一把,才能看見別樣的曙光,靠奮斗得來的收獲,最甜也最美。”張基強說。
張基強在指導員工作業。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新華 攝
張基強的團隊在裝貨。 (圖為受訪者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