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哈
哈節的主要活動除了祭神拜祖、“坐蒙”還有一個要的活動內容——“唱哈”。“哈”是京語,即“歌”的意思,“唱哈”即唱歌。以前傳統“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一男兩女3人,男的叫“哈哥”(又稱“琴公”),女的叫“哈妹”(又稱“桃姑”)。“唱哈”時由哈妹輪流演唱,哈哥持琴伴奏,當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便依曲調撥奏一節,如此一唱一和。

自20世紀80年代恢復唱哈節后,“唱哈”的都只有哈妹,沒有哈哥。“唱哈”時,在哈亭中間鋪一張草席,主唱的哈妹赤腳站在草席中間,邊唱邊用手里的兩根小竹棍和著歌聲敲打節奏,其余幾個哈妹坐在主唱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著竹制的梆子伴奏。當哈妹唱到精彩處時,旁邊有人負責敲擊鼓、鈸應和,將“唱哈”的氣氛推向高潮。主唱的哈妹疲倦時,就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 ”活動從迎神的當晚就開始了。但時間不長,只能算是“唱哈”的序幕, 哈妹們簡單演唱幾曲,中間穿插幾個舞蹈,大約持續1個小時。

從第二天祭神起,“唱哈”活動正式開始,分下午和晚上兩段,哈妹們跳著“進香舞”“花棍舞”“跳天燈”“竹竿舞”等唱哈節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編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產生活的舞蹈,唱著內容豐富的“哈歌”。“唱哈”中演唱的“唱哈詞”多有歌本流傳,以“喃字”寫成,內容包括民間宗教信仰、京族的歷史傳說、漢族的古典詞詩、情歌以及京族人生產生活新面貌等,都是由京族人十分熟悉、喜聞樂見的故事編寫成的,因而深受京族同胞的歡迎。
值班編輯:張宏麗